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我院课程思政建设,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龙江优秀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龙江特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肩负龙江振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特高 A 档专业群建设目标,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互相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推动全院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实施思政课程党政“双创”工程、“德技并修”育人工程、师资队伍“提质培优”工程三个工程,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完善示范引领机制,争创三全育人示范校、争创课程思政建设国家级示范校,打造一批示范课程、示范团队、教学名师和教学研究示范基地,带动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三.建设内容
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龙江“四大精神”教育和“五色”教育。
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省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实现中国梦。
4.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加强对《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的教育学习,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5.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我省高校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将以王大珩院士、马祖光院士、刘永坦院士、杨世莪院士等龙江高校优秀教师代表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集体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龙江振兴的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浪潮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6.深入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把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牢固筑牢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7.强化龙江“四大精神”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龙江精神的核心内涵,践行忠贞报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等高尚精神。引导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在缅怀先辈中传承红色基因,在镜鉴比较中反思差距不足,在抚今追昔中激发昂扬斗志。
8.开展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感受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油田、大粮仓等自然与人文资源所蕴藏的精神力量。以龙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以龙江“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环保意识;以龙江“蓝色”高新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龙江“金色”现代农业教育,培育“大国三农”情怀;以龙江“银色”冰雪文化教育,锤炼顽强意志。
四.建设任务
1.实施课程思政党政“双创”工程
(1)实施“三全育人”协同机制计划
学院将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中特高”建设规划,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统筹协调、教职工全员参与的“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建设任务,加强经费人员政策等协调配套,院系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全体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院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2)实施党建品牌创建计划
建立党建服务教学改革、服务专业建设、服务科研创新、服务教师发展、服务学生成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六服务六促进”工作机制。建立支部建设目标与专业建设目标相融合、组织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相融合、作风建设与师风学风建设相融合、支部日常工作与思政管理相融合的“四融合”工作路径,打造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乡村振兴农经行”党建助农、新农村建设“领雁工程”等一批特色党建品牌。通过开展传承龙江精神、抗联精神等红色基因,弘扬农经奋斗精神,“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党建为民”志愿服务等系列主题活动,打通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为加快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实施文化传承筑魂育人计划
坚持“立足乡村办学,倾心农业职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以农经精神为核心,以培养师生的“学农、务农、为农”的爱农情怀作为根本导向,以打造科技新农人、电商新农人、管理新农人为目标,建立并完善“芍韵农情、铸魂塑人”农经文化育人体系,将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与培育师生的“三农”情怀有机融合,与育人管理有机融合,与服务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将学院建设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阵地,建设成为塑造“为人师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优良师德集体,助力优秀师资队伍成长的精神家园,培育“兴农”人才的摇篮。引领师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关心国家命运,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事业发展,以深厚“爱农”情怀和工匠精神筑牢圆梦根基,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实施“德技并修”育人工程
(1)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计划
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需求,依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把价值引领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中特高”建设规划,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1(宣传教育)+R(劳动实践)+S(日常养成)”“专劳融合”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牢固确立劳动价值观;依托学院现代农业、现代畜牧、食品加工等基地,建设“金色劳动教育”公共实践基地,拓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职能,筑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底色。
(2)实施课程思政分类推进计划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依据学院不同专业特色融入思政内容,按照农学类、工程类、中药类、经管类四类专业群的自身特色,围绕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以情怀态度+职业素质+职业伦理+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内容模式,构建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价值范式,在农业类专业课程中,培育三农情怀+农匠精神+职业伦理+专业学科的思维方法;在工程类专业课程中,培育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伦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在中药类专业课程中,培育传承传统文化+工匠精神+职业伦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中,培育经世报国+诚信、客户第一+学科的思维方法。实践类课程要强化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培养,要依据课程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与培养模式。要依托第二课堂活动实现课程思政有效延伸,通过开展青年红色筑梦、青春向祖国告白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报国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实施课程思政研究计划
统筹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研的先导作用,构建院、系、专业、课程群四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体系,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通过组织召开“课程思政”立项会、结题及经验分享会、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支持和鼓励院系、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加大对高水平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总结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建立课程思政精品案例库,建设 20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扩大课程思政建设影响力。
(4)实施评价机制改革计划
将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改革成效纳入各系部、职能部门年度工作考核、专业建设诊改、课程教学评价与诊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等绩效考核评比体系。在教学成果奖评选、先优评比、大赛推选、岗位聘用等方面,突出课程思政和育人成效,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和个人(团队)的支持力度。要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多元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实质性评价,形成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对接系部和思政教师的听课制度,建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督导制度,并纳入学院日常教学督导体系中,形成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学督导机制。
3.实施师资队伍提质培优工程
(1)实施师德师风提升计划
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育人能力评价的第一标准,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准绳,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引导教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院级师德实践育人基地,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开展师魂匠心、阅品书香系列师德活动,选树省级师德师风或模范教师 3 名、院级 20 名,强化引领带动作用。
(2)实施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计划
要依托龙江高教大讲堂、职教大讲堂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多样化体系,持续开展各个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分层次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线上线下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确保覆盖全体教师。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创建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要通过课程双负责人制,结对子等方式搭建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组成的多学科背景,互相交叉良性互动的教学团队,确保每个教学团队有 1 名思政、1 名人文类专业背景的老师,实现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强化课程协同育人观、整体育人观、发展育人观、循序渐进观、持续改进观五观教育,全面提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3)实施名师团队建设计划
要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服务体系,发挥专家组织作用,要鼓励和支持“头雁”等高水平专家学者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并发挥课程思政领军人物作用,以师风带学风、促校风,以师魂强师德、师能,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农经精神和红色精神。通过国家示范校、双高院校、中特高院校建设,历练教师团队坚守倾心服务“三农”、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初心;通过开展“师魂匠心”系列文化活动,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打造了一支具有“师魂匠心”品质,肩负服务“三农”使命的“情系黑土、精技助农”的教师队伍。要持续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创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团队实践基地,打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
(4)实施辅导员队伍优化计划
要打造高素质辅导员工作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保证配备数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结构,制定辅导员队伍学历进修培训计划,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培养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和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网络培训、省辅导员培训基地的业务培训和校内培训达到培训的要求,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完善辅导员管理、考核制度。积极推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表现优秀的、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教学。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学院将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和思政教学部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2.加大经费支持。学院将统筹资金,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结合学院实际,统筹各类资源,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总结推广。学院将注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做法的总结、宣传、交流和推广,坚持成果导向,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