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农魂匠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农魂匠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2022年获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中心主任由教学副院长姜桂娟教授担任,建有专兼结合的研究团队。中心自成立以来,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知农爱农创新人才为出发点,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相关问题,破解难题,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工作中,助力了学院入选黑龙江省首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项、省级示范课程8门、示范团队5个,成果在省内外广泛推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守初心筑农魂 思政课程助力培育龙江新农人”学院课程思政改革经验;央视《新闻1+1》栏目以“田野上的职业学校为啥特火?”为题报道学院育人成果、《中国青年报》刊登“根植沃土 大爱传承 打造农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等系列育人经验与成效。
查看详情>>
耕读讲堂
更多>>
媒体报道
更多>>
课程思政公开报导
媒体报道育人成效
政策文件
更多>>
国家文件
省级文件
校级文件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线教师。首先,我向在座各位老师,向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在,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2.7亿,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第一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在列宁小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在解放区的小学、陕甘宁边区的中学开设“政治常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把“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列入中学教学计划,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强调中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我上中学时,学的政治课本叫《做革命的接班人》,书上讲的“热爱生产劳动,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等,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10多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发 盛佳鹏/摄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我就思政课建设多次讲过意见。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我提出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我在上海考察期间说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时提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2016年,我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我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等等。2018年五四前夕,我在北京大学专门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年年初,我去南开大学时也强调了思政课建设。2019年9月1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新华社记者 申宏/摄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些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是显著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队伍结构还要优化,整体素质还要提升;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还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课教师本身都不信,还怎么教学生?我们应该有信心办好思政课。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历史性提出来的。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在浙江工作时,我给大学生讲过思政课,当时我要求浙江省委班子成员都到大学去讲课,而且都联系一所大学,我就联系浙大。我在福建工作时也去讲过。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探索中完善的,现在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历经坎坷,也走了些弯路,也出现了像“十年浩劫”这样的情况。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把握住,像《国际歌》中唱的那样,我们党也不是神仙皇帝,在摸索中前进肯定会有失误,不要因为有这些失误就丧失对党的信念,动摇对我们所秉持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性。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6日上午,习近平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同学生们亲切交谈,勉励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发奋图强。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过,“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今天,我想进一步谈谈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问题。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在广州考察暨南大学时同部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学生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第一,政治要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教师是释疑解惑的,自己都疑惑重重,讲出来的东西不会是充分坚定、富有感染力的。第二,情怀要深。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第三,思维要新。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可以讨论问题,更要讲清楚成绩;可以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可以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第四,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还要有历史视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第五,自律要严。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要求要严格,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不能在课上讲得不错、却在课下乱讲,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不错、却在网上乱说。思政课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一定要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遵守纪律,不意味着不能讲矛盾、碰问题。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担心祸从口出,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要给教师充分的信任,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思想要有境界,语言也要有魅力,从教师的话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要自觉做到修身修为,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第三个问题: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以下几个“统一”。第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第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不是要忽视知识性,而是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当然,在思政课教学中也不能只强调知识性,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学生有兴趣才会记忆,这种记忆是牢靠的,没有兴趣死记硬背就是死知识。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比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第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同时,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实际上,有时候不一定讲得那么高大全,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不能见学生提问就发怵。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第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第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2014年5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这是习近平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第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一些思政课堂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工作,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要开出书单、指出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感知中华文化魅力,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避免一知半解误读马克思主义。第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列宁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里面,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第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有人提出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中,这是不对的。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以上这些,说的是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第四个问题: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现在,大学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搞得很活跃,学校领导去讲讲话,引起社会上较大关注。这些讲话是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的重要体现,应该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有的讲话一般性的品德要求多,理想信念强调得少;个性化表达多,党的教育主张强调得少;同国际接轨讲得多,中国特色强调得少。这要引起重视。大学领导是教育者,但更应该是政治家。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解决好学风问题。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和激励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提高这个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让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一些学校口头上把思政课捧得很高,但落实不到教育、学术、人才评价机制上,有的跟国外机构设置的评价体系走,一切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排次、定序、论英雄。思政课专业没办法在所谓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自然而然成为被价值评价体系排斥的对象,甚至有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系都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渠道进人、评职称,有的靠学校特批照顾。久而久之,有的地方形成了思想政治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给一些思政课教师造成很大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重要来源。教育部门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又不能刻舟求剑、故步自封。课程设置要相对稳定,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和家长、家庭、家风的作用密切相关,要注重家校合作。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也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按照要求办好思政课,在这方面没有例外。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水平的一个考验。能不能讲好思政课,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作风的体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要牵头抓思政课建设。相关部门要增强工作合力。思政课建设情况要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等,督促学校切实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抓到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2019年8月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现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如下意见。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1.重要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二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三是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四是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五是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为这支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六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二、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4.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5.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博士阶段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硕士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专科阶段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初中、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可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6.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7.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科学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国家统一开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全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在教材中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地方或学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由各地负责组织审定。研究编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研究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进课程教材指南,编制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分课程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组织专家编写深度解读教材体系的示范教案,实施思政课优秀讲义出版工程,开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书单,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三、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8.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各地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各地要统筹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各高校可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选择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高校要积极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采取兼职的办法遴选相关单位的骨干支援高校思政课建设。各地应对民办学校指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制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9.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以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目标,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面向思政课教师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实施好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依托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重点开展理论研修,依托高水平师范类院校重点开展教学研修,全面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建立一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时政节目要积极推出优秀思政课教师传播理论成果,展示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影响力。10.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各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要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要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11.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四个一批”等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党和国家设立的荣誉称号要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教育部门要大力推选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先进典型。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联系实际、成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优秀代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2.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综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给予推免政策倾斜鼓励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采取硕博连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加强培养。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并逐步按需增加招生培养指标。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发展党员力度,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3.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根据需求逐步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持有关高校联合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组织思政课教师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14.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遴选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集体备课牵头人,学校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15.切实加强思政课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逐步加大对相关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参照设立相关项目并给予经费投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首批重点建设10家学术期刊和若干学术网站,支持新创办一定数量的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将《人民日报》、《求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及地方党报党刊列入其中。委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片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设立一批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基地。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单列思政课专项,每2年开展1次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定期开展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打造一批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16.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把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职责,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保障。建好建强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有条件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工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各地宣传、教育等部门共建所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养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建设。17.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五、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18.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地方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结合学习和工作至少讲1次课。各地要把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入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19.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推动高校领导干部兼任班主任等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及职能部门力量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服务学生发展的制度性安排。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高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高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可重点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讲话等要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20.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要牵头抓好思政课建设,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要指导抓好军队院校思政课建设。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有关部门和各地要保证思政课管理人员配备,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强化中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作为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参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汇聚办好思政课合力。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2021年7月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见》包括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六个部分。《意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加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根本任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意见》指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系统观念,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有力政治和思想保障。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强化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明确落实措施和推进步骤。党的基层组织要认真贯彻党章党规要求,做好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和体制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和法理常识,加大党章党规党纪宣传力度。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广泛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宣传教育,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以自觉的斗争实践打开新天地、夺取新胜利。《意见》指出,要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开展对党忠诚教育,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整治行动,努力建设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制度,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网格化建设,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深入到群众生产和生活中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做好各类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引领行动,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意见》指出,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中,落实到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报刊和新媒体等各级各类媒体,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深化拓展群众性主题实践,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发挥礼仪制度的教化作用,丰富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化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学习宣传,持续讲好不同时期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探索完善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建立社会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研判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意见》强调,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兼职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工作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员培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阵地,加强各级各类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继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将测评结果纳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节选)
——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古代,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要注重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如果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现在,很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特别是农村基层小学老师很辛苦,收入不高,物质生活不是很宽裕,有些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师生活还比较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关心广大老师特别是生活工作有困难的老师,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老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想想无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那是何等让人舒心、让人骄傲的成就。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学好知识了、学好本领了、懂得更多了,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国外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我们很多老师才有了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才有了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才有了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就是要求老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一些调查材料反映,尊重学生越来越成为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所谓的“差生”甚至问题学生,老师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我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事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深恐学生失学,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上学、牵着学生的手过急流、走险路,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衷心祝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我国人口多、国土广、地区差异大,有2.6亿学生和1400万教师,搞好教育事业任务艰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教育资源历史积累不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总体条件还不是很理想,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办学条件标准不高,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这些年,媒体报道了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事,对这些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人民日报》(2014年09月10日)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全面推进高等学校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请各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本校工作方案,于 12 月 30 日前 报省教育厅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系人:高等教育处 雷永超,联系电话:13604803141, 电子邮箱:leiyongchao333@126.com)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龙江优秀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龙江特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肩负龙江振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二、建设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健全协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政体系,推动所有高校、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完善示范引领机制,选树一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带动全省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三、建设内容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龙江“四大精神”教育和“五色”教育。——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省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实现中国梦。——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加强对《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的教育学习,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我省高校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将以王大珩院士、马祖光院士、刘永坦院士、杨士莪院士等龙江高校优秀教师代表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集体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龙江振兴的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浪潮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深入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把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筑牢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强化龙江“四大精神”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龙江精神的核心内涵,践行忠贞报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等高尚精神。引导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在缅怀先辈中传承红色基因,在镜鉴比较中反思差距不足,在抚今追昔中激发昂扬斗志。——开展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感受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油田、大粮仓等自然与人文资源所蕴藏的精神力量。以龙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以龙江“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环保意识;以龙江“蓝色”高新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龙江“金色”现代农业教育,培育“大国三农”情怀;以龙江“银色”冰雪文化教育,锤炼顽强意志。四、建设任务(一)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高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学校层面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特点的专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建设任务,加强经费、人员、政策等协调配套。院系、专业层面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全体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层面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需求,依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把价值引领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育人指标置于毕业要求之首,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开发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彰显学校特色优势的课程,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体现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集历史与现实、本土化与国际化、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与弘扬真善美相结合,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教育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弘扬劳动精神。(三)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要发挥专业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独特优势,遵循文、理、工、农、医、教、艺不同类别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完善育人目标,明确育人内容,找准育人角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让每位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在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中,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和弘扬龙江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龙江爱国主义文化资源,传承红色经典,传播红色文化;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我省在“一带一路”、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新区等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机遇,增强学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龙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培养师范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引导学生积极服务龙江教育发展;在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农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学生服务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龙江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我省急需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在医学类专业课程中,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深入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在艺术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高等职业院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结合高职专业课程以技能实训课为主的特点,设置差异化的课程思政目标,挖掘培育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德育元素,将社会责任、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身心健康、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劳动竞技、文化传承、创新创造等元素和典型案例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品德高尚、敬业爱国、技能精湛、创新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意识各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育人能力评价的第一标准,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准绳,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引导教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依托龙江高教大讲堂、职教大讲堂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通过黑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等渠道持续开展各个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各高校要构建多样化培训体系,把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培训等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分层次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线上线下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确保覆盖全体教师。要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服务体系,发挥各级专家组织作用,编制我省和各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创建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要通过“课程双负责人制”、“结对子”等方式,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合作平台,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交叉、良性互动的教学团队。要鼓励和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头雁”、“龙江学者”、教学名师等高水平专家学者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在高校间共享共用。要加大课程思政工作宣传力度,形成全省高教系统了解和认同课程思政的积极氛围。(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各高校要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考试考核等各环节。要规范教材选用制度,坚持学校党委对教材选用进行政治把关和总负责制,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要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鼓励采用“微课”“微视频”“慕课”等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要健全教师教学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利用龙江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重走抗联路、青春志愿行”“传承北大荒精神、知识服务三农”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设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鼓励高校联合或单独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各高校要统筹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聚焦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在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每年设立100个左右课程思政研究专项;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遴选过程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优质项目申报。鼓励高校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加大对高水平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总结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扩大龙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影响力。(七)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各高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校院两级绩效考评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要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实质性评价,形成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列为高校党委书记党建述职、高校校(院)长教育教学工作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建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督导制度,并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督导体系中,形成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学督导机制。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大决策,解决课程思政建设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负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示范高校和教学名师团队,成立省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领导小组提供政策建议,为高校提供专家咨询,指导高校课程思政具体建设工作。各高校要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列入学校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牵头负责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二)落实经费保障。省教育厅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安排课程思政建设经费,支持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支持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三)强化正向激励。省教育厅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考核“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应用型本科“双特计划”、高职“双高计划”质量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教学评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教学名师评选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指标。在省级项目立项、专家聘任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省教育厅将成立专家督查组,定期督导检查和指导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对工作成效好的高校在相关项目建设中予以倾斜支持。(四)注重总结推广。各高校要注重总结凝练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经验,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交流和推广,将好经验、好做法适时转化为理论成果和相关制度。鼓励高校设立专题网站或新媒体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属学术期刊设立课程思政专栏,宣传、推广和展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省教育厅将选树培育一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黑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2020年12月3日印发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依专业(群)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依专业(群)分类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下纲要》要求,按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确立的“立项建设、示范引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三阶段时间表,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阶段。此阶段的中心工作是继续深入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按专业分类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构建我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二、建设任务与要求专业(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是基于近年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推进的新一轮课程思政建设,与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同步推进。学院自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以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探索形成了农学类、工程类、中药类、经管类四类专业群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价值范式。农学类、工程类、中药类、经管类四类专业群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价值范式。农业类:情怀精神(三农情怀、农匠精神)+职业伦理(敬畏天时)+学科思维(“两山”理论、可持续发展);工程类:情怀精神(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伦理(社会责任)+学科思维(集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中药类:情怀精神(文化传承+工匠精神)+职业伦理(敬畏生命)+学科思维(取象类比,思外揣内,直觉思维);经管类:情怀精神(经邦济世+诚实守信)+职业伦理(客户第一)+学科思维(精慎管理,系统思维)。(一)建设任务1.专业(专业群)的课程思政建设以专业(专业群)为平台,基于不同专业特点,在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即四类课程课程思政价值范式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专业类、实践类和公共基础类三类型课程相互支撑、各学段循序渐进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2.此次为第一轮立项,要求各分院选择1-2个优势专业(专业群)申报专业(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立项,其中有双高建设重点专业所在分院立项不少于3个。立项负责人应为党总支书记。建设时间1-2年。3.团队成员要有行业企业专家。(二)建设要求1.专业(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2.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3.专业(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立项中涵盖的课程,原则上要求涵盖专业类、实践类和公共基础类三类型课程,其中专业课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等。建议团队成员不少于10人。(三)结题要求1.建设专业(专业群)课程思政资源库,形成教学案例汇编、精彩微课汇编、专题视频库等。其中以课程为单位,每门课程教学案例不少于5个,微课不少于3个;以专业为单位,建专题性视频库(如乡村振兴系列等)1个,数量不少20个。2.建设教学实施案例库(即课程思政如何实施的,包括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内容、教学方法等)。以课程为单位每门课程撰写教学实施案例一个;每专业为单位撰写一个教学实施案例。3.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3-5门。4.公开发表论文一篇(知网、万方、维普三网可查)。三、支持保障1.每个项目学校提供经费5万元;同时,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提供经费3万元。2.学校支持项目团队教师参加国内课程思政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四、项目管理与组织实施本项目由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负责项目立项审批、结题验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负责评选。1.立项设计阶段。(2021年12月30日——2022年3月20日)根据建设要求,组成教学团队,完成《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专业(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立项书》2.项目实施阶段。(2022年3月21日——2024年2月21日)3.项目总结阶段。(2024年3月)全面总结建设成果,完成结题报告。4.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五、相关要求1.各分院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好此次课程思政立项工作。2.立项人请于2022年3月20日前报送《项目立项书》。结题材料报送时间为2024年4月1日前。均为电子稿。附件1:2021 年专业(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项书附件2:**课程课程思政设计方案 附件3:**课程 教学实施案例 附件4:专业教学实施案例 附件5:202*年专业(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结题书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全面推进2020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我院课程思政建设,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龙江优秀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龙江特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肩负龙江振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二.建设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特高 A 档专业群建设目标,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互相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推动全院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实施思政课程党政“双创”工程、“德技并修”育人工程、师资队伍“提质培优”工程三个工程,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完善示范引领机制,争创三全育人示范校、争创课程思政建设国家级示范校,打造一批示范课程、示范团队、教学名师和教学研究示范基地,带动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三.建设内容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龙江“四大精神”教育和“五色”教育。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省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实现中国梦。4.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加强对《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的教育学习,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5.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我省高校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将以王大珩院士、马祖光院士、刘永坦院士、杨世莪院士等龙江高校优秀教师代表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集体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龙江振兴的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浪潮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6.深入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把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牢固筑牢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7.强化龙江“四大精神”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龙江精神的核心内涵,践行忠贞报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等高尚精神。引导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在缅怀先辈中传承红色基因,在镜鉴比较中反思差距不足,在抚今追昔中激发昂扬斗志。8.开展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感受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油田、大粮仓等自然与人文资源所蕴藏的精神力量。以龙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以龙江“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环保意识;以龙江“蓝色”高新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龙江“金色”现代农业教育,培育“大国三农”情怀;以龙江“银色”冰雪文化教育,锤炼顽强意志。四.建设任务1.实施课程思政党政“双创”工程(1)实施“三全育人”协同机制计划学院将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中特高”建设规划,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统筹协调、教职工全员参与的“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建设任务,加强经费人员政策等协调配套,院系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全体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院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2)实施党建品牌创建计划建立党建服务教学改革、服务专业建设、服务科研创新、服务教师发展、服务学生成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六服务六促进”工作机制。建立支部建设目标与专业建设目标相融合、组织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相融合、作风建设与师风学风建设相融合、支部日常工作与思政管理相融合的“四融合”工作路径,打造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乡村振兴农经行”党建助农、新农村建设“领雁工程”等一批特色党建品牌。通过开展传承龙江精神、抗联精神等红色基因,弘扬农经奋斗精神,“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党建为民”志愿服务等系列主题活动,打通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为加快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3)实施文化传承筑魂育人计划坚持“立足乡村办学,倾心农业职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以农经精神为核心,以培养师生的“学农、务农、为农”的爱农情怀作为根本导向,以打造科技新农人、电商新农人、管理新农人为目标,建立并完善“芍韵农情、铸魂塑人”农经文化育人体系,将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与培育师生的“三农”情怀有机融合,与育人管理有机融合,与服务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将学院建设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阵地,建设成为塑造“为人师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优良师德集体,助力优秀师资队伍成长的精神家园,培育“兴农”人才的摇篮。引领师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关心国家命运,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事业发展,以深厚“爱农”情怀和工匠精神筑牢圆梦根基,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实施“德技并修”育人工程(1)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计划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需求,依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把价值引领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中特高”建设规划,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1(宣传教育)+R(劳动实践)+S(日常养成)”“专劳融合”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牢固确立劳动价值观;依托学院现代农业、现代畜牧、食品加工等基地,建设“金色劳动教育”公共实践基地,拓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职能,筑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底色。(2)实施课程思政分类推进计划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依据学院不同专业特色融入思政内容,按照农学类、工程类、中药类、经管类四类专业群的自身特色,围绕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以情怀态度+职业素质+职业伦理+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内容模式,构建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价值范式,在农业类专业课程中,培育三农情怀+农匠精神+职业伦理+专业学科的思维方法;在工程类专业课程中,培育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伦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在中药类专业课程中,培育传承传统文化+工匠精神+职业伦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中,培育经世报国+诚信、客户第一+学科的思维方法。实践类课程要强化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培养,要依据课程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与培养模式。要依托第二课堂活动实现课程思政有效延伸,通过开展青年红色筑梦、青春向祖国告白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报国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3)实施课程思政研究计划统筹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研的先导作用,构建院、系、专业、课程群四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体系,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通过组织召开“课程思政”立项会、结题及经验分享会、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支持和鼓励院系、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加大对高水平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总结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建立课程思政精品案例库,建设 20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扩大课程思政建设影响力。(4)实施评价机制改革计划将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改革成效纳入各系部、职能部门年度工作考核、专业建设诊改、课程教学评价与诊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等绩效考核评比体系。在教学成果奖评选、先优评比、大赛推选、岗位聘用等方面,突出课程思政和育人成效,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和个人(团队)的支持力度。要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多元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实质性评价,形成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对接系部和思政教师的听课制度,建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督导制度,并纳入学院日常教学督导体系中,形成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学督导机制。3.实施师资队伍提质培优工程(1)实施师德师风提升计划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育人能力评价的第一标准,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准绳,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引导教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院级师德实践育人基地,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开展师魂匠心、阅品书香系列师德活动,选树省级师德师风或模范教师 3 名、院级 20 名,强化引领带动作用。(2)实施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计划要依托龙江高教大讲堂、职教大讲堂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多样化体系,持续开展各个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分层次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线上线下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确保覆盖全体教师。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创建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要通过课程双负责人制,结对子等方式搭建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组成的多学科背景,互相交叉良性互动的教学团队,确保每个教学团队有 1 名思政、1 名人文类专业背景的老师,实现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强化课程协同育人观、整体育人观、发展育人观、循序渐进观、持续改进观五观教育,全面提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3)实施名师团队建设计划要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服务体系,发挥专家组织作用,要鼓励和支持“头雁”等高水平专家学者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并发挥课程思政领军人物作用,以师风带学风、促校风,以师魂强师德、师能,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农经精神和红色精神。通过国家示范校、双高院校、中特高院校建设,历练教师团队坚守倾心服务“三农”、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初心;通过开展“师魂匠心”系列文化活动,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打造了一支具有“师魂匠心”品质,肩负服务“三农”使命的“情系黑土、精技助农”的教师队伍。要持续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创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团队实践基地,打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4)实施辅导员队伍优化计划要打造高素质辅导员工作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保证配备数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结构,制定辅导员队伍学历进修培训计划,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培养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和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网络培训、省辅导员培训基地的业务培训和校内培训达到培训的要求,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完善辅导员管理、考核制度。积极推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表现优秀的、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教学。五.组织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学院将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和思政教学部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2.加大经费支持。学院将统筹资金,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结合学院实际,统筹各类资源,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3.注重总结推广。学院将注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做法的总结、宣传、交流和推广,坚持成果导向,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教学改革方案-2018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制定我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方案,本方案旨在推进构建我校“一体两翼”理实结合的课程育人体系,更好地推进我校“三全育人”工作。 一、指导思想  本方案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构建“一体两翼”理实结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体,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为两翼支撑和辐射,使各门课程都能“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 二、建设任务和要求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即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让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职责,将正确的价值引领与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相互融合。 (一)工作任务本方案立项课程侧重非思政必修课程。每分院申报“课程思政”立项课程按专业类别确定数量,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立项3门、省级重点专业2门、普通专业1门课程。(二)建设要求1.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每分院组建一支教学团队,团队由立项课程主讲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组成,每个团队3-5人。每个团队对接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课程共建人,共建人应在立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2.结题要求(1)一门课程至少有6学时以上的单元的教学内容中蕴含思政元素(在教案、PPT中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讲授或实践的时间不少于5分钟;(2)每门课程至少有2个体现思政元素的案例(文本案例500字以上,视频要有题目);(3)1个5分钟以上的微课或学生实践活动方案和视频;(4)课程单元考核中体现思政内容;(5)包含“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教学案例1个。(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方法在原有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基础上融入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立项课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增加态度情感的维度,体现价值引领。价值引领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素材选用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引领,即把育人做为第一教学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更自觉和清晰的体现情感态度,坚持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教学目标设计关照价值观(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育人育德的目标);知识呈现突出价值观(内容讲授体现态度情感,如讲好中国故事、龙江故事、农经故事);素材选用重视价值观(从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事件中寻找榜样,从负面事件中反思当下,明确责任);教学方法契合价值观(以学生为中心提出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如体验、讲授、讨论等)。三、实施保障(一)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和思政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各分院院长、科研处主任、思政部主任、体育教学部主任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二)部门协同联动思政部、教务处、科研处和八院二部等部门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思政部教师分配至各分院参与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思政部教师分配如下:经济贸易分院——邵晓红财务管理分院——田照军信息工程分院——柳忠琴、耿楠机电工程分院——刘艳食品药品分院——聂磊动物科技分院——尹静农学分院——李薇人文艺术分院——王国涛(三)立项管理1.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2.学校成立专家组,负责课题立项的审批、结题验收工作和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3.本项目每学期一立项一结题。立项一批结题一批,每年度按比例表彰一批。四、组织实施(一)立项设计阶段(2018年8月20日-9月20日)根据建设要求和内容,确定立项课程教学团队,制定并填写《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2018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项书》。(二)项目实施阶段(2018年9月21日-2018年11月30日)根据《立项书》内容,课程负责人积极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课程共建人应随堂跟踪授课情况,填写听课记录,提出建设建议,共同完善教学文件材料等。(三)结题总结阶段(2018年12月)全面总结建设成果,完成项目结题报告。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五、相关要求1.各相关分院(部)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做好此次建设工作。立项人应认真研读课程思政相关资料,注重总结提高,根据材料报送时间节点,及时报送相关材料。2.请立项人于2018年9月20日前,报送《立项书》;2018年11月30日前,报送教学文件、典型教学案例等结题材料,均为电子版。电子版传万春秀,邮箱:43846109@qq.com。
示范项目
更多>>
实践成果
理论研究